目前老年手機多是減配或簡化功能的“低端貨”,不能滿足老年人需求
智能時代,“老年機”如何真正“適老”?
昨天本報刊登的《手機里這么多“智能陷阱”,把我繞迷糊了》引發許多讀者關注。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近年來,手機市場上以老年人為目標消費群的產品形形色色,其中大部分所謂的老年機只是保留了實體按鍵,簡化或取消手機功能和配置,以達到所謂的“操作簡單”的效果。隨著老年人對智能應用和智能場景的需求不斷提升,傳統意義上的老年機早已無法滿足需求。
“你們還是給我換個大屏手機吧,現在也便宜了,我看隔壁李奶奶用得挺好,平時還能看看新聞!”最近,家住東麗區的馮奶奶向兒女們提出了新的“需求”。馮奶奶的大女兒告訴記者,考慮到母親已經70多歲,擔心她不會用智能機的各種軟件,所以去年給老人專門買了臺有實體按鍵的老年機。但是隨著生活中各種智能化場景的逐漸普及,母親也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接打電話,她也想上網看新聞、刷視頻甚至是和親戚朋友視頻聊天。就連公園一起遛早的“老伙伴”們聊天的內容也都變成了誰看了今天的熱點新聞、網紅視頻、養生知識以及微信群里各種便宜的團菜活動。
記者在走訪中注意到,像馮奶奶這樣尚在使用老年機、正期待著嘗試智能應用的老年人越來越多,但目前的老年機顯然滿足不了需求。比如,馮奶奶使用的老年機為某合資大牌產品,雖然也能登錄和使用微信、微博等主流應用軟件,但因為屏幕較小,且專門為老年人設置了大字體,整個屏幕只能顯示四行字,一條微信轉發的團菜信息可能要按幾十次“下一頁”按鍵才能看完。對此,業內人士分析,實體按鍵的老年機實際上只是單純解決了老年人在“按鍵體驗”“字體大小”“音量大小”上的表面“痛點”,但在智能體驗方面,大都是通過簡化甚至是取消對于各種智能應用的支持,來降低和減少老年人使用智能場景的頻率和種類。如此一來,不但沒拉低智能手機和智能場景的使用門檻,反而讓老年人和智能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。從產品層面上來看,實體按鍵的老年機能解決的按鍵、字體、音量等痛點,如今完全可以通過“虛擬震動反饋”“個性化字體設置”“高品質揚聲器”等軟硬件技術完美解決。
記者隨機采訪了許多購買過老年機的市民,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的兒女或孫輩。受訪者普遍表示,希望“老年機”能真正成為既解決老年人使用“痛點”,又能滿足老年人需求的適老產品,讓老年人也能享受智能生活帶來的便利和舒適,而不是用低端甚至被淘汰的硬件拼湊成的“便宜貨”。
“小布小布,給老大(大女兒)打電話!”“小愛同學,明天天氣怎么樣?”“你好YOYO,明天早上6點叫我起床”……如今,國內幾大手機廠商逐步完善的語音助手系統,成為不少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“拐杖”,讓智能生活和智能場景的門檻降低到會說話、能交流就能用,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嘗試使用。